About us常见问题

GPU国产浪潮新锐格兰菲的“独辟蹊径”与增长挑战

来源自:开云体育网址    点击数:1   发布时间:2025-05-03 23:48:51

  【摘要】人工智能、云计算与无人驾驶的爆发式增长,推动全球GPU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3年中国GPU市场突破800亿元大关,年增速超30%,国产厂商

  脱胎于美国S3 Graphics的技术团队,格兰菲依托上海兆芯的研发基础,四年内实现从成立到IPO辅导的跨越,2023年营收达2.1亿元,产品覆盖图形处理与AMOLED显示驱动领域。

  然而,其28nm工艺的Arise-GT10C0芯片性能仅为国际巨头英伟达同期产品的十分之一,能效比与生态适配能力亦显薄弱。

  面对摩尔线程、景嘉微等国内竞争对象的AI芯片布局,以及华为昇腾、壁仞科技在AI算力赛道的加速卡位,格兰菲在AI领域的缺席有几率会成为短板。

  尽管其图形处理技术在中高端市场崭露头角,但与国际巨头两代以上的技术代差,叠加本土企业生态联盟的挤压,令其突围之路步履维艰。

  未来三年,随着AI芯片国产化进程提速,GPU战场将演变为性能、生态与资本的多维厮杀,格兰菲又能否凭借IPO站稳脚跟?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井喷,GPU凭借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和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已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之一。

  从最初的图形渲染和视频游戏,到如今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域,GPU作为加速计算的核心部件,应用场景继续扩展,市场需求持续攀升。

  据统计,2023年中国GPU市场规模已达807亿元,较上年增长32.78%,预计2024年增至1073亿元。

  在此背景下,2025年2月7日,国产GPU制造商格兰菲开启A股IPO辅导备案,成为继壁仞科技、燧原股份、摩尔线程、沐曦之后,又一加入长期资金市场角逐的GPU厂商。

  格兰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2月,专注于GPU图形图像和AMOLED显示解决方案的研发。

  企查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自企业成立以来,总共经历了一次战略融资以及三次股权融资。

  2021年9月30日,公司做了一轮战略投资,阿里巴巴旗下云锋基金、昆格(深圳)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珠海君联逸捷股权投资公司参与其中。

  在公司的三次股权融资中,还分别有盈港资本、上海信投、建信股权、央视融媒体产业投资基金都作为投资者参与其中。

  目前公司无控制股权的人,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兆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7.43780%;云锋基金持股13.0095%,君临资本通过两轮押注,合计持股10.1181%。

  当前,格兰菲的估值情况尚未透露,但其母公司,兆芯已经在2023年进行了上市辅导备案,当时的估值为17.1亿美元。

  在资本市场的看好下,成立仅四年多的时间,格兰菲便走到了IPO,这在芯片行业无疑是一个罕见的案例。

  招股书显示,格兰菲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总资产规模达到15.3亿元,净资产为12.6亿元。

  GPU芯片研发需要巨额的资产金额的投入,据估计每年在10亿元左右,从整体上看,在未能实现有效降本的情况下,集中上市的GPU芯片公司普遍面临亏损难题也不难理解。

  产业链整合能力对公司减少相关成本、提高效率并增强市场竞争力起到决定性作用,格兰菲等GPU公司在市场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下想要增强盈利能力,供应链成为必须攻下的堡垒。

  格兰菲的GPU部门脱胎于上海兆芯的GPU团队,而该团队最早源自美国的图形芯片设计企业S3 Graphics。

  S3 Graphics曾是2D显卡时代的领军者,其在1990年代凭借Trio系列成为市场上的领导者。

  Trio系列的Trio64V+在当时与3dfx的Voodoo卡并称为显示芯片的巨擎,可见其地位之尊崇。

  然而,随着3D图形市场的崛起,S3在3D加速领域面临挑战,尽管推出了ViRGE和Savage系列显卡,但未能完全跟上竞争对手如NVIDIA和ATI/AMD的步伐。

  2000年,S3 Graphics被台湾的威盛电子收购。2013年,威盛电子与上海联和投资(上海国资委下属公司)合资成立了兆芯,兆芯收购了威盛的CPU、GPU和芯片组的有关技术团队。

  从S3 Graphics到威盛,再到兆芯,格兰菲最终从兆芯的GPU业务独立出来,继承了多年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

  格兰菲图形图像解决方案部门在架构、前端设计、后端设计、系统工程、软件及测试等所有的环节,都有着成熟的梯队和丰富的芯片量产经验,是国内成立最早且体系最完整的图形处理器研发队伍之一。

  公司第一款图形图像独显芯片Arise-GT10C0,采用28纳米工艺制造,具备1.5TFLOPS的FP32浮点性能,搭载自主研发的图形处理引擎。

  该显卡兼容银河麒麟KOS、统信软件UOS、Windows等主流操作系统,并支持在X86、ARM、MIPS等主流硬件平台上运行,在像素和纹理性能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很好的满足桌面、商业显示等中高端应用需求。

  然而,与英伟达的GTX1050基于的14/16nm制程工艺相比,Arise-GT10C0采用28nm制程工艺,这使得其在浮点运算能力和能效比上处于下风。

  虽然Arise-GT10C0虽然支持Windows、统信UOS和银河麒麟等主流操作系统,但在Windows7等老旧系统上的驱动支持仍有不足。

  由此,在追求28nm相对可控的量产保障之下,格兰菲需要的不单单是传承,更是突破。

  在国内来看,景嘉微、摩尔线程等企业也在加速布局GPU产业生态,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外激烈。

  景嘉微已成功研发JM5系列、JM7系列、JM9系列、JM11系列等多款GPU产品;摩尔线程则基于MUSA架构推出了“苏堤”和“春晓”两款全功能GPU芯片。

  摩尔线游戏显卡搭载了完整的“春晓”芯片核心,内置4096个MUSA流处理单元,主频1.8GHz,单精度浮点算力达到14.4TFLOPS,而格兰菲的Arise-GT10C0单精度浮点算力仅为1.5TFLOPS。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Deepseek模型的爆火,AI芯片市场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华为昇腾、燧原科技、沐曦、摩尔线程、天数智芯、壁仞科技等国产AI芯片企业纷纷宣布适配该模型。

  未来三到五年内,AI芯片的自主化趋势将愈加明显,然而,格兰菲尚未显露出布局AI芯片的迹象。

  另一方面,AI芯片企业常常要与云计算、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头部客户深度合作,未布局企业更多依赖传统领域的政府采购或定制化需求,但这类市场增长空间相对有限。

  以信创行业为例,兆芯的CPU与格兰菲的GPU或采取配套策略共同开拓信创市场,然而大部分行业内平台支持龙芯、飞腾、兆芯、海光、申威等,但较少采用格兰菲旗下GPU产品。

  在资本更青睐AI芯片的“高增长叙事”的市场之下,格兰菲的单一化商业路径无疑存在着较大的隐患,如果未能及时跟上AI趋势,或将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逐渐掉队。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GPU的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

  这场关乎万亿市场主导权的较量,既是国产GPU技术突围的缩影,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的关键一役。

  而格兰菲若想在全球巨头与本土追兵的夹击中站稳脚跟,亟需突破制程瓶颈、加速AI领域布局,并构建软硬件协同的生态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