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画像可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亚洲ca88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02-04 12:53:18 来源:亚洲ca88官方网站

  “心里忽上忽下,每当看到求助信息时,就很想哭。”武汉大学留校学生李小小和记者说。在疫情的压力之下,如何精准疏导,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业的人建议,运用心理画像,可以为大家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徐紫薇(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世界大学联盟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组中国代表)

  胡邓:心理画像最早是一种心理分析技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等专家将它引入中国。起初中国人民大学心理中心是把心理画像从个体描述运用到大学生群体上。因为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有群体心理行为特征,我们掌握了这一特征,就能够比较有效精准地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这次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把群体心理画像运用到疫情心理干预之中。虽疫情的蔓延,我们逐渐意识到疫情的心理干预很重要。我们如何更有效更精准地为大家提供心理服务,是偏重情绪安抚还是认知改变,这一切工作,都要求我们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心理画像,然后才能帮助当地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精准地进行心理干预。

  胡邓:人类的大脑大约是从六亿年前开始进化而来的。我们最早形成的是脑干部分,也叫行为脑;此后是丘脑下丘脑部分,叫作情绪脑;最后是大脑皮层,我们叫做思维脑。这三个部分负责不同心理功能:行为脑负责本能的躯体和行为反应,例如,婴儿饿了就会哭,看见妈妈就会笑。情绪脑是负责中枢情绪反应,例如,面对疫情一直增长的数字,我们会感到焦虑、恐慌甚至无助。认知脑负责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性判断,例如,看见网上说双黄连能抑制新冠病毒,我们的认知系统会对其做评估和有效判断。

  因此,我们打算通过群体心理画像的方式,尝试把不同的人群做不同“像位”区分,根据不同像位所处的情境和他们的地域,建议临床心理工作者按照人类大脑固有的特点来进行精准的心理干预工作。

  根据目前的状况,我们大家都认为可以把不同的人群大体分为几大像位:1.防疫隔离群体;2.一线.未感染的普通群众群体。

  徐紫薇:防疫隔离群体包含已感染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患病群体。他们在疫情的最中心,也是站在疫情最前线的人。得知自己患病或疑似感染的情况会对患者自身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有时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也会给病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将心理疏导列在治疗框架内,形成有效的医患合作伙伴关系和稳定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此类群体的心理表现主要有:认知上存在灾难化思维和偏执观念,感觉自己很难康复甚至想到死亡,也很难信任医护人员等;有恐慌情绪和焦虑反应,如烦躁易怒、悲伤无助、坐立难安等;行为上表现为或抗拒否认,或无助依赖。严重者会出现惊恐发作造成急性呼吸困难、窒息感,加重病情。也有患者,有强烈的否认回避反应,不肯承认自己患病需就医,隐瞒病情拖延治疗,也妨害公共卫生安全。

  因此,对于住院患者,应由医护人员及病患家属给予及时心理疏导,应采取以认知矫正和情感安抚为主的关怀举措,医护人员就病患病情、疫情数据给予客观描述,并反复叙述,帮助病患理性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树立信心,此外要和亲友保持频繁的联络,从亲友的支持和鼓励中获得力量和陪伴,病区也能够使用播放舒压音乐等方式帮助病患疏解紧张情绪。对于在医疗环境之外接受防疫隔离的患者,要及时进行认知矫正和心理教育,减少其恐慌和疑虑。

  记者:现在,有很多为防范疫情坚持在一线的各行各业工作者,他们的状态是怎样的呢?

  袁萌:面对疫情的发展和防控,坚守在一线岗位的工作者们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比如地铁站、公交车站和城市交通运输站的客运工作人员,他们要对往来乘客进行体温测量和服务,确保城市交通井然有序。这个群体对可能被感染抱有担忧,但工作性质和岗位设立又赋予了他们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较高的社会价值感。

  袁萌:首先是需要从科学渠道和途径了解最安全的公共防范措施手段,切实加强自身安全的防护保障,从现实层面消除内在不安和担忧。其次是做好情绪缓解,工作之余,做些感兴趣的事情来缓解压力和排解负性情绪,避免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性情绪积累。最后是增强自我使命感、责任感,充分认识自身岗位,站好每一班岗,严防死守疫情蔓延,是对社会、集体和个人有着积极而重要意义的。

  周莉:对于普通群众来说,疫情使得不少人处于应激状态,会出现一系列的身心反应,这是应激事件下的正常反应,具有保护性意义。这些应激反应虽然有共性,也会有个体差异,通常来说,心智成熟的个体更能够保持理性和稳定。当全民都处在应激状态时,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说,个体的从众心理非常有可能会湮没个体的独立性,也就是说,个体的理性会被群体的盲目和恐慌所湮没。所以,怎么样引导普通大众回归理性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周莉:首先,要引导民众正确认识疫情,既要格外的重视疫情防控,又要坚定信心,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群体之间能相互传染的不仅是病毒,也包括不积极的情绪,不积极的情绪的感染性很强,会极大摧毁个体的理性,造成过度恐慌。在当前特殊时期,有关疫情的各种信息满天飞,其中有很多不准确的传言甚至是谣言,很多不理性的不积极的情绪相互感染叠加,会给普通大众带来非常大的恐慌,此时需要政府、医学专家、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推荐科学防控知识,减少民众的恐慌。

  其次,要倡导共同生活的亲属之间的关爱,形成家庭心理联结。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疫情下物理距离的疏远,可能会诱发个体心理上的被排斥感,继而引发愤怒、孤独等不良情绪。在面对困难和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体更需要得到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所以要倡导共同生活的亲属的心理沟通,形成家庭内部的合力,这样的家庭氛围可以有效帮助个体回归理性和稳定。

  编者按:近年来,北京市教育系统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了重要经验。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做客人民网,围绕北京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新高考改革等基础教育领域的探索经验,以及如何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享。…

  编者按:2021年全国高考将于6月7日起正式拉开大幕。今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将实行“3+1+2”模式。…

上一篇: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下一篇:掌握数字绘画的艺术:使用Corel Painter 2022软件来实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