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驱动” 加快培育智能建造新质生产力-亚洲ca88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10-17 14:30:31 来源:亚洲ca88官方网站

  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深入践行建筑工业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四化同步、一体推进”智能建造发展的策略,坚持政策、科技、数字、产业、标准“五个驱动”,积极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建造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促进建筑业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围绕做大做强建筑业,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全力发展智能建造,不断构建智能建造发展新格局。

  首先是强化顶层设计。2021年,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发展的实施建议》,明确“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抓手,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驱动”的智能建造发展路径;2023年,湖北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建筑业企业稳发展促转型的若干措施》,建立省级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建筑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对建筑企业的智能建造研发、生产、应用给予土地、财政、科研、招投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其次是强化组织保障。2023年,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成立省智能建造试点工作专班,编制印发《湖北省智能建造试点工作方案》《湖北省省级智能建造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周督办、月调度”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国家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武汉市)和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襄阳市、宜昌市)建设,组建湖北省智能建造产业协作联盟,充分的发挥智能生产、智慧工地、智能设备、BIM(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产业互联网5个工作委员会以及63家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和综合能力,为湖北省智能建造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有力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智能建造关键技术攻关和智能建造装备研发。

  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以华中科技大学为建设主体,建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牵头编制湖北省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H-IFC),搭建基于国产华建DT-BIM数字主线引擎的湖北省BIM云平台,参与研发国内首款面向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软件底座平台(BIMBase2024),参与研制打破10米以上直径盾构机月掘进世界纪录的“沪驰号”智能盾构机。以中南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湖北省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平台开发方向和产品应用方向,开展“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PLM)应用及实施标准研究”等多项科技项目研究。

  推动数智化关键技术攻关。以重点科技项目为抓手,组织有关技术优势公司进行攻关,增加智能建造技术储备。在参数化建模方面,自主研发轮廓排序方法,提升了参数化建模稳定性;在图形渲染引擎方面,开发新型曲面自适应采样技术,提高了图形渲染的精度和速度;在单一数据源云协同方面,实现了云计算架构基础上的数据库协同;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模型数据应用方面,实现了设计阶段全过程三维可视、全数据同步共享、全流程在线闭环;在智能勘测技术方面,建立三维可视化场景,构建了具有统一基准的地理数据库;在基坑降水方面,通过传感器、智能控制柜、水泵等设备,根据自研算法实现基坑地下水位的自感知、自适应。

  大力发展智能建造装备。近年来,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的基础上,湖北省聚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研发了钢筋折弯机器人、混凝土自动振捣与传输机器人、测量机器人、履带抹平机器人等10余种智能机器人;研发了装配式造楼机、高铁接触网、40米箱梁运架一体机“昆仑号”、智能振捣车等一系列智能工程装备。在应用成效方面,装配式造楼机和单塔多笼循环运行施工“循环电梯”,实现了数据驱动构件智能化吊装,解决了千米级建筑施工电梯垂直运输的难题;“昆仑号”智能运架一体机应用物联网、北斗定位、移动互联网、视觉识别、大数据、激光面阵扫描等技术,具备对运行环境的自动感知、场景虚拟构建和智能辅助驾驶等功能,提升了落梁精准度,实现了隧道内无人驾驶及对施工全套工艺流程的监控。

  围绕数据驱动生产,开展平台建设应用,为数字化驱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是推动湖北省BIM云平台建设。湖北省统一搭建BIM云平台,依托“楚天云”部署BIM云数据中心和模型交付、模型质检与模型治理3大支撑系统。在充分兼容现有工程建设行政审批与监管服务系统、信息平台功能基础上,开发基于BIM的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审查系统、设计审查系统、招投标监管系统、智慧工地监管系统、竣工验收备案以及数字化交付系统,通过BIM云平台的数据共享,助力建设主管部门开展全流程数字化行政审查与监管,为行业公司可以提供全专业全周期BIM应用服务。

  其次是推动企业级项目管理平台研发。支持中建三局研发基于BIM全生命周期数据驱动的项目管理平台(DDE)。平台应用于武汉汉芯公馆项目,实现了数据贯通、数字孪生和数据驱动项目管理、工厂生产、智能装备。支持中南建筑设计院基于模型定义技术(MBD),开发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PLM)。平台全面应用于三个EPC项目,其中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成功实现了“一模到底、无图建造”的目标;钟祥市科技馆建设项目,综合三维数字模型、工程量清单和造价数据库信息,实现了动态精准计量计价,大大降低项目成本超支风险。

  把握转型机遇期,围绕做大做强湖北省建筑产业的目标,以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系统梳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优势、短板,针对性扬长补短,推动智能建造产业加速发展。

  打造智能建造供应链平台。2024年5月,湖北省智能建造供应链平台真正开始启动,汇集智能装备、部品部件与绿色建材等品类,配套信息平台、物流网络、金融理财产品等服务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建筑全产业链上下游相互连通,截至目前,平台已入驻908家企业并上线款产品与服务。

  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园。支持鄂州市政府与中建三局合作打造中建智能建造产业园,聚焦新材料、新装备与新型工业软件等新兴起的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深层次地融合。产业园一期规划面积1.36万平方米,招引企业9家,涵盖数字服务企业、智能装备企业、绿色建材企业等。

  打造智能建造项目试点。2023年,在武汉、襄阳、宜昌三地遴选33家试点企业和53个试点项目,总结形成了一批可供推广的应用场景。试点项目在数字设计方面,实现了基于BIM的设计优化、工程算量、施工全套工艺流程溯源管理及竣工档案数字化交付;在智能生产方面,实现了数据驱动产线协同生产;在智能施工方面,实现了根据实时数据建立的包括设备状态监控、实施工程质量与安全监测、工效动态评估在内的信息化安全控制体系;在智慧运维方面,应用BIM、GIS(地理信息系统)、IOT(物联网)等技术,集成数万个传感设备,将楼宇、人、设备做无缝连接。2024年6月,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总结试点成果,发布了《湖北省智能建造典型成果清单(第一批)》。

  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以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专项应用为基本架构,搭建涵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环节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

  在基础共性标准方面,已发布《智能建造评价标准》区域标准,明确了智能建造评价的基本规定、评价方法、组织与策划评价、建造过程评价、品质与价值评价等内容,为湖北省智能建造项目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在关键技术标准方面,已发布《建筑信息模型审查系统规范第1部分:技术审查规范》等9项区域标准。在编标准《建筑工程三维模型标注(MBD)作业规程》是国内首个三维标注标准,可为“一模到底、无图建造”提供技术是依据,弥补建筑行业在MBD技术方面的内容缺失。

  下一步,湖北将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进一步落实“四化同步、一体推进”的智能建造发展的策略,坚持“五个驱动”,逐渐完备政策和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智能建造发展,加快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健全BIM技术全流程应用政策措施。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全流程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导武汉市完善BIM技术全流程应用法规制度体系。培育壮大科学技术创新力量。细分智能建造产业领域,绘制智能建造产业图谱,布局各细致划分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中小科创企业与智能建造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开展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湖北智能建造企业标准向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转化,为湖北省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逐步优化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日前,云南省昆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布通知,明确高层民用建筑禁止使用瓶装燃气。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会见新加坡共和国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常任秘书罗家良

  10月11日下午,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会见新加坡共和国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常任秘书罗家良。双方就中新天津生态城、市政垃圾处理、落实两部合作文件等方面做交流。

  近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上的“合肥城市记忆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在合肥市老市政府大楼的基础上做改造修建,将1949年至2022年中关于合肥科技、生活、家电等方面的故事与物件,通过声光电、VR(虚拟现实)等手段进行模拟展现,让记忆在人们心中延续。

  为加大工程建设标准宣贯培训力度,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组织开设公益性标准讲堂,围绕全制性工程建设标准、重点推荐性标准、社会关注标准问题等专题,面向工程建设有关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开展系列工程建设标准线上培训,以全方面提升有关人员标准化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支撑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上海市绿色建筑总面积已达4.04亿平方米,累计有123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星级标识。

  涵养匠心品质 叫响“中国建造”好品牌——“全国工程建设领域‘质量月’开放体验日”系列活动掠影

  发扬工匠精神,技能成就梦想——2024年杭州市园林绿化职业技能竞赛圆满落幕

上一篇:构建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共同体(教育名家笔谈) 下一篇:风浪越大鱼越贵?中国人保构建护航广东海洋牧场建设的“人保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