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一五将建60至70颗卫星组成的空间信息系统-亚洲ca88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10-26 20:21:50 来源:亚洲ca88官方网站

   资料图片:2006年10月31日,一位观众在参观长征系列火箭模型。 在第六届珠海航展上,L-15高级教练机、ARJ21民用客机、月面巡视探测器原理机等多种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航空航天器纷纷亮相,彰显了中国航空航天实力,为航展增添了亮色。这些航空航天器都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些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同种类型的产品的领先水平。 新华社记者 壮锦 摄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记者 江国成、常志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张庆伟16日说,“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我国将建立由60至70颗卫星组成的空间信息系统,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张庆伟说,上述空间信息系统包括通信广播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和科学试验卫星等。明年,我国将发射由3颗小卫星组成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并计划在2至3年的时间内,将卫星数量增加到7个,以便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预测、评估,全方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减灾和环保能力。

  他在出席由中国宇航学会、美国宇航学会和日本火箭学会主办的第十一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空间会议后,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目前,我国卫星的研发正在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我国今年将发射首颗绕月探测卫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曾在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坛上透露,“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研制近100颗空间飞行器,包括通信广播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和科学试验卫星六大系列。

  马兴瑞说,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气象卫星、包括风云3号极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4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将提高中国对重大灾害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正在研制的资源一号02B、03、04卫星,将在农林、水利、矿产、海洋、减灾、环保、城市规划与管理、测绘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正在研制的海洋二号卫星可以对海面风场、浪场、浪高,海洋重力场,大洋环流和海表温度场做全面观测。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国航天事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包括: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显著提升;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10多万员工,是我国最大的运载火箭、卫星和太空飞船的研制者。

   5月10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审议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出席并讲话。他强调,“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紧组织实施好航天重大工程,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扩大业务服务范围,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努力把航天产业做大做强。

  会议指出,《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是我国航天领域第一个全面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几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编制和实施好这个规划,有利于提高航天产业规模、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增强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实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会议原则同意《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截至2006年底,我国卫星通信与广播服务的卫星资源主要有亚洲2号、亚洲3S、亚洲4号、亚太1号、亚太1A、亚太2R、亚太V号、亚太VI号、中卫1号和鑫诺1号卫星等,共有407个转发器单元,其中C频段有298个,Ku频段有109个,与2005年370个转发器单元相比较,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卫星服务范围覆盖中国本土及四周的国家以及亚太地区和非洲等部分地区,可以传输我国电视节目93套、广播节目126套。目前已建成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34座,地面卫星收转台站80多万座。我国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1%和95.3%。

   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16日说,我国探月二期工程将发射软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器在着陆区进行就位探测,月球车进行巡视探测。欧阳自远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空间会议上介绍,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三步走,即绕月、落月和采样返回,都属于不载人探月活动。

   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联合支持的研究近地空间地球磁场及其粒子运动变化规律的空间探测计划任务。两颗卫星与欧空局的CLUSTER II 的四颗卫星同时观测,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六点大尺度、多方位协同探测,取得了大量的探测数据和原创性创新成果,为保证航天器的安全提供数据和对策。双星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突破了表面等电位、整星低剩磁等技术,解决了抗高空间辐射等问题,对卫星的测控距离达到近8万公里。

   5月14日零时0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更好的提供商业卫星服务。新华社记者 李刚摄

上一篇:软件硬实力|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武汉地球空间信息软件破局前行 下一篇:李德仁院士主编期刊《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报》被SCI-E录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