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和未来建议-亚洲ca88官方网站发布时间:2023-11-04 02:06:35 来源:亚洲ca88官方网站自从2018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快速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以来,公路数字化已经走过了将近6个年头,从“碎片化、片段式”一步步走向“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建设内容涵盖“建管养运服”全周期,建设效果已初步显现,比如基础设施健康监测、三维可视化设施资产管理、全天候安全通行、全过程数字管控、数字养护、智慧服务区等。 行业对于公路数字化的态度也从备受争议的“该不该建、要不要建”阶段,到初步达成共识的“要怎么建”阶段,目前正在经历“需加快建设”阶段,各省都在全力推动智慧高速、数字农村路等公路数字化的建设。 回顾这6年来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如表1所示,围绕公路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需求为导向,打造数字化基石,推动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高效服务等能力的提升。
究竟何为公路数字化?想必这样的一个问题智慧交通领域的从业者,尤其是研究智慧高速的专家、企业、机构,都做过思考和总结,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综合目前已有的表述,结合数字化的内涵和范围,公路数字化是基于云大物移智等数字化技术,将物理的、实体的公路映射到计算机系统中,在数字世界中构建一个全感知、全联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公路,从而对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服务等环节业务进行优化再造,旨在保证公路运输安全、提高公路运营效率、降低公路经营成本、提升公路服务质量,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公路体系。 其内涵包括了核心诉求、方法路径、技术目标、表现形式和价值体现,具体如下图1所示:
仅2022年,就有多条智慧公路陆续建成通车:2月,杭绍台高速绍兴金华段全线月,支持高级别无人驾驶的路网级智慧快速路—绍兴市于越快速路正式通车;5月,湖北“智慧高速”鄂州机场高速公路正式通车;11月,湖南“智慧高速”平益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12月,云南昭通市智慧高速试点项目昭阳西环高速公路正式通车。 公路数字化似乎正在以“时不我待”的劲头出现在大众面前,无论是创新应用,还是建设指南、建设里程,都体现出“中国速度”。 勘察设计是公路建设的起始阶段,数字化创新应用能大大的提升勘察的准确率和作业效率,设计文件的数字化,也大大方便了流转、审查、移交和保存。 利用BIM、GIS和无人机、卫星的结合,推广激光雷达、倾斜摄影、高分遥感等新型信息采集手段,优化工程勘测考察测绘流程,实现设计模型与地形的交互,提升设计成果的可视化水平。 部分省份已建成“勘察平台”、“图纸平台”,全面实施数字化图纸,让工程图纸全过程应用和管理从“线下多头跑”转向“全程线上跑”,实现了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服务一条线 利用BIM、遥感等进行数字化勘察设计
建设管理信息化逐步推广,智慧工地和建设管理平台逐渐普及,解决了以往施工现场及建造过程“看不见、看不清”的难题。尤其是智慧工地的普遍应用,基于BIM+GIS+IoT+PM的理念,进行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实现“人机料法环”的智能监测和预警,让安全质量管理、人员管理、材料物资管理、进度管控、技术交底等实现了数据化记录与可视化展示,提高了工地安全系数、工程质量、人员管理效率和进度监管水平。
进入“十四五”发展时期,我国公路养护智能化系统已将检测、日常养护、科学决策、养护计划、健康监测等深层次地融合,利用无人巡检、智能巡检车等手段,结合AI算法,快速发现坑槽、裂缝、护栏缺失、标线损坏等问题,动态更新路面桥梁病害库,实时掌握路面、桥梁技术状况变化,动态科学决策,实现路面桥梁的精准高效养护,节省公路养护成本,解决原养护数据分散、分析不足、查询调用繁琐等问题。
随着智慧高速建设成为共识以后,伴随式信息服务、智慧服务区、匝道预交易、云收费、全天候通行、货车编队行驶、高速NOA等创新场景逐步为人所知,并得到实际应用。面对C端的出行服务创新应用最大的目的在于解决信息不畅通、出行不便捷、服务不贴心的问题,比如路况信息、停车信息、收费信息等。
自2020年初,浙江最早发布《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暂行)》到现在,先后有江苏、宁夏、山东、北京、川渝、云南、甘肃、河南、河北、上海、广东、贵州等地先后出台了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探索从专业角度精准定义场景和要素。此外,江苏还发布了普通国省道智慧公路建设指南,川渝联合发布全国首个智慧高速地方标准。 另外,随着智能网联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测试需求不断加大,各地开始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在城市道路的指定区域进行实际测试。因实际的需求,各地陆续出台城市道路智能网联技术规范,已发布的部分公路数字化建设指南如下表2所示。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2年底,全国约20个省份已开展智慧公路建设,在建和已建的智慧公路超过100条,有超9000公里高速公路已经和将要在其部分路段开展智慧高速建设工作。此外,从公开的部分信息看,“十四五”期间,一些省份明确规划了建设智慧高速的发展目标,浙江计划建设智慧高速1000公里、广东新建改造扩建智慧高速公路达到1000公里、江苏公路智慧化升级1200公里以上、上海智慧高速计划实施里程近920公里、广西智慧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300公里,四川1000公里智慧高速公路建设也正在加快实施。
截止2022年末,我国公路里程已达到5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7万公里,公路基础设施的管理、盘点、养护、运维及交通运行监测、管控、指挥是摆在面前的大问题,对公路进行数字化表达是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管控的重要手段。将实体的、物理的公路基础设施通过数字化手段映射到虚拟的、数字的计算机世界中,实现数字公路和实体公路之间的互动和共生。数字公路通过前端感知设备得到全面准确的路况信息,进行挖掘分析、特征提取、机器学习等,对实体公路来优化设计和仿真分析,实时监测公路运作状况、车辆行驶轨迹、突发事件信息,实现智能化调度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公路运行效率、增强公路安全性、优化公路设计、降低公路维护成本。
围绕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等全周期的实体业务,实现数字化表达、流转和使用,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赋能公路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养护、营运、行业监督管理等业务应用场景,实现公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具体而言:全周期涵盖公路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升级等环节,要从建设前期的数据采集、规划设计到建设后期的运行管理、维护升级等所有的环节建立全周期的数字化档案和信息积累。 全要素涵盖道路、桥梁、路基、涵洞、隧道、标线、标牌、收费站等各个要素,以便做全面分析和数据处理。 全业务涵盖交通管理、路况监控、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收费管理等多个角度,要将各项业务流程的信息数据整合汇总,以便实现公路基础设施的优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管理。
公路数字化不仅是针对物理设施,比如标志标线标牌、关键结构物的数字化表达,最终是要基于数据实现业务的优化和重构。公路存在多治理主体,往往是各司其本职工作,互不干涉内政。由于“部门墙”的存在,导致了一定的“数据墙”和“系统墙”,比如数据孤岛与烟囱系统,数据难以共享,系统难以链接,价值难以激发。 建设数据底座、打通业务数据是实现公路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横向上打通业务数据可以整合各主体的数据和信息,建立和完善公路建设标准和规范,为公路的设计、施工、维护、监管等所有的环节提供全面、准确、可信的信息。 纵向上,部-省、省-市(企)间数据壁垒也是一个难题,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部门、省份、城市或企业拥有不同的信息系统,数据和信息没办法实现有效共享,这种“数据孤岛”现象对公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和影响。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发展30多年,监控和收费系统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信息化、智能化项目一直与公路机电系统分开,单独设计实施,软硬件资源难整合,不利于公路数字化转型和智慧交通健康发展。已报批的《公路信息化技术规范》与正在征求意见修编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采用公路信息化专项设计来统一和融合机电三大系统模块设计,并从交通工程及沿线附属设施篇中独立出来,将建立土木设施与信息设施融合一体建设的新模式,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运营。 公路按照技术等级可大致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不一样的等级公路承担的功能不同,管控的目标也有差异,公路数字化需根据其特点和需求来做不同程度的智慧建设,以实现最佳的效果,为不一样的公路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比如,高速公路的主要特征是快速便捷,需要高度智能化服务来保证交通安全和畅通;而较为偏远的四级公路,则注重智能化服务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并在绿色交通和路况监控等方面提供有益的辅助功能。通过智慧公路分级分类建设,能够尽可能的防止资源浪费,提高建设效率,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智能化交通服务。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公路数字化建设里程已超越9000公里,在“十四五”末到达一万公里想必不是难事,在数字公路走向规模化、网络化之际,对前期已经建设的智慧高速、智慧公路进行调研总结评价,是在帮助公路数字化迈向新台阶的关键一步。一方面,从技术、管理、体验感等多方面进一步探索和掌握公路数字化的建设和运作情况,明确建设效果、特点和优缺点,为后续的建设和扩展提供实际经验和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可持续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从中挑选出最优、最适合的做法,进而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可执行性高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建设和运营效率,同时也能够更好的降低建设和经营成本,为未来的公路数字化提供可持续性支撑。 公路数字化已不再适合讨论“要不要建”的问题,而是到了“需加快建设”的阶段。当前,数字化公路仅在高速领域普遍的应用,农村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并没有大规模应用,在实现全面智慧公路之前,要充分调研现有公路面临的痛点,以问题为导向,并总结前期已形成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走的更远”。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首批十大典型案例发布 全国叫响数字农业农村“淄博模式” 下一篇:【少儿数图】线上有奖活动~爱科普的孩子们留意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