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亚洲ca88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3-11-09 07:34:29 来源:亚洲ca88官方网站

  乡村振兴是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后在2018—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白准确地提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发挥数字化的赋能效应,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聚焦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革,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时代潮流趋势,并逐渐渗透到三农领域,助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以数字化建设为起点,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方法,也是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然之举,有助于完善农村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推动城乡间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治理体系,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数字化提“质”,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数量少、质量低等问题,信息化程度、农村居民互联网使用率普遍较低,农业农村大数据库资源建设尚且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广泛渗透,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高速公路”在助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不断改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一是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光纤宽带、网络信号等通信基本的建设向偏远地区农村的覆盖延伸,实现农村地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二是完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具有特色的、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软件,强化为农服务功能开发,提高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质量。三是加快农村地区水利、电力、消防、交通等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提高农村各主体利用网络的积极性,推动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设施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数字技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效用,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公平”的实现。

  数字化增“效”,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效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字化是破解“城乡分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法。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比较大差异,“软”“硬”公共服务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失衡和精准度不高,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制约瓶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逐渐缩小了城乡的差距,提升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效能。一是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教育、社保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能,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流程,简化工作程序,提升工作效率,整合各部门资源,打破信息数据孤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共建共享、相互连通。二是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管理效能,扩大乡村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点部署范围,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改造,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及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强化涉农服务数据的采集和共享,营造信息无障碍环境,切实解决农村特殊群体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为其提供信息服务保障。三是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充分的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精准匹配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信息,在线追踪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信息的快速处理,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

  数字化强“治”,推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数字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强调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乡村治理手段上的应用,从根本上既是对乡村治理流程的再造,也是对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塑。一是以党建的数字化带动乡村治理体系发展,推动“互联网+党建”,丰富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利用数字媒体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的影响力,巩固壮大党的舆论阵地,推广网络党课、慕课教育,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以数字化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新方向,坚持以自治为核心、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运用数字化技术,以“精确、精准、精细”为导向,充分的发挥数字技术红利,不断的提高智慧治理水平,调节农民个体与农村集体利益的矛盾冲突,弥补农村法治运用不足所引发的问题。三是提升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能力,乡村治理不同主体的职能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数字化技术能够将不相同的领域的数据信息通过聚集和融合,打破数据和体制壁垒,吸纳更多的乡村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当中,形成乡村治理人人参与的新局面,着力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乡村的共建共治共享。

  数字化赋“智”,提升农业农村智慧化水平。农业农村智慧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农业智慧化水平不高、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条长、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匮乏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的因素。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融合促使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农村物流数字化改革、农村信息化人才水平提升,为农业农村发展和组织形态提供新机遇。一是推动农业智慧化转型升级,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农业信息感知、智能控制、定量决策、个性化服务、精准投入的智慧农业发展,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促进数字化技术与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地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二是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完善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体系,推动共享物流创新,变革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产销精准对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三是提高农业农村人才信息化水平,切实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提升农业农村人才信息化水平方面的推动作用,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实施农业农村数字技术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建设,培育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近年来,各地慢慢地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河乡、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外星谷星际主题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总占地面积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炼钢铁遗址四大景区

  2023年8月17日,数十只热气球飞舞在甘肃省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上空,为游客上演了一场热气球与彩虹山的唯美邂逅。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栢景湾校区8名少先队员来到某干休所看望抗美援朝老兵郑尊礼,通过聆听战斗故事、参观荣誉史馆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热情,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上一篇:打通网络覆盖最后一公里助力“信号孤岛”实现共富裕 下一篇: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更有效(深度观察·数字化为乡村带来什么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