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 新格局 新使命”|科技期刊大咖谈(第2期)-亚洲ca88官方网站发布时间:2024-07-13 21:01:59 来源:亚洲ca88官方网站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在第十七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之际,特邀学会理事长、学会主办及知名科技期刊主编、期刊出版界代表、期刊评价体系专家等立足“新阶段 新格局 新使命”,分享一流期刊建设经验、寄语期刊未来发展。本期是“科技期刊大咖谈”系列第2期。 《地理学报》于1934年创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地学期刊之一,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刊物。八十多年来,《地理学报》从始至终坚持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高地理科学水平”的办刊宗旨,发表了著名的“胡焕庸线”,以及“自然区划”“农业区划”“主体生态功能区划”等研究论文,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为我国地理学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多年来,《地理学报》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多项指标均位居我国地理学科榜首,2019年以来连续4年期刊影响因子位居全国科技期刊第一;《地理学报》连续20多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连续10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成为中国地学领域领军性学术期刊和地理资源期刊集群的龙头老大。 未来,《地理学报》将继续秉承办刊宗旨,聚焦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策略目标、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学者搭建交流平台、引领促进地理学科发展。将推动实现地理学四大转型发展:① 研究视角的转变:迈向综合、交叉和融合的地理学研究;② 研究内容的转变: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到人地综合系统耦合的过程、机制和影响;③ 研究范式的转变:迈向理性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④ 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转变:从田野观测和数字模拟到多源时空监测和模拟。 学术期刊是国家在新时代争夺科学技术创新成就话语权的关键,期刊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科技强国的历史责任,就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在提倡“开放科学”的当下,中国科技期刊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认为,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就是要“以内容为王”,就是要发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探索和解决本领域重要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的研究论文;期刊主编和编辑队伍要慧眼识英雄,要能够判断其是否为“世界一流”的论文。同时,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期刊的历史沉淀、学术品牌和其在学术圈认可口碑以及期刊的优质服务、可观的发文量都是不可或缺的。 南志标:中国工程院院士、草业科学专家、《草地研究》(Grassland Research)主编 《草地研究》(Grassland Research)是我国草业领域第一本英文期刊。创办期刊之初,我们详细分析了国际学术界相关期刊现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直接刊登草业领域内容的期刊有七种,但普遍关注的是草业领域的某一细分方向,缺少覆盖草业全领域的期刊;其次我们注意到,全球学者对草原和牧草研究的关注度持续增高,中国草业产业及科技力量也在逐渐壮大。此外,我们分析了国际发文量,在现有七种期刊上刊登的草业领域论文数量不到每年发发文总量的20%,另有80%的论文刊发在了其他领域的期刊上。这预示着本刊办成后,将有充足的稿源,甚至有可能吸引更多学者提供优质论文。于是《草地研究》(Grassland Research)在今年办刊,目前文章已被下载5000余次。 随着信息化发展进程,开放科学、开放获取期刊更方便快捷,全球期刊都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这就需要期刊办出自己的特色,先站稳脚跟,再逐步发展。希望我们的期刊能成为培养青年科学家的摇篮和阵地。 我们希望,《草地研究》(Grassland Research)未来能够走向世界,成为一本国际化科技期刊。实现这一目标,一是需要高质量的稿源,这是期刊生存的门槛,要有国际顶尖专家学者来支撑构建国际化作者群;二是需要期刊制作团队国际化,编辑、编委国际化,动员全世界学者参与期刊建设;三是需要加大期刊国际话语权,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草业学科体系变成全球该领域的主体。 《草地学报》创办于1979年,是中国草学会会刊,主要反映的是中国草原研究最前沿的领域和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草地学报》吸纳的稿件范围由理论文章扩大至生产实践文章,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草业领域的顶级期刊。 科技期刊是学界的窗口,反映的是某一学科/行业的动态发展和最前沿的研究动向,目的是能够让大家进行学术交流。几年前,科技期刊办刊很难,好文章投向外刊,国内学者的文章都写成英文,这对中文期刊是不小的挑战。近几年我们的祖国对中文期刊的关注提升,对中文期刊逐渐重视,也出台了有关政策保障。下一步就要提高我们的科技期刊质量。 当下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阶段,我国农业、草业均进入新时期,在新时期中,草业如何发挥担当是一个新的命题。在新阶段新格局的背景下,国内期刊需要有新的使命和担当,正如在科技上中国有了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中国的科技期刊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 我认为,世界一流期刊的标准代表的是世界水平,要能获得国内外的共同认可。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首先要扩大稿源,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投稿;第二需要具备国际视野,捕捉国际科技期刊发展动态。希望中国科技期刊未来能够引领国家发展、引领科技发展。 科技期刊是体现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和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目前,我们国家科技期刊从总体数量上看相对较多,已变成全球科技期刊大国,但从国际影响力上看,高水平期刊数量不多,与世界科学技术强国相比还存在比较大差距,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一,优秀办刊人才缺乏和主办单位对编辑人员的重视不够。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力量,期刊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竞争,要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办刊人才队伍。但主办单位对编辑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编辑的地位被边缘化,导致编辑职业的认同感不强、满意度不高。 第二,高水平学术期刊网络服务平台缺乏,不能够满足世界一期刊建设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国出版业正逐步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而且呈现加速转变态势。但就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来看,与国际出版商的数字出版平台相比差距较大,极度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数字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 第三,国家科技评价体系“SCI 至上”的惯性影响还没有消除,导致优质稿源外流。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仍将SCI 论文纳入科技评价体系,作为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的重要指标,致使我国众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外流,导致科技期刊优秀稿源匮乏。 第四,国际大型出版商创办大量中文OA期刊,争夺读者群和作者群市场,一旦这些中文OA期刊发展起来,将严重冲击传统中文期刊的发展,将导致优质稿源特别是中文稿源的外流。 我认为,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应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组织发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难题、大题的科学探索与研究成果;二是拥有一支复合型的慧眼编辑团队和一线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审稿专家库;三是建设一个理念先进的、功能强大的、界面友好的学术命运共同体期刊网络交流平台;四是做好期刊精准推送与优质服务;五是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和 “双盲审制度”。 打造一流科技期刊一流学术平台需要优质且海量的内容,未来5-10年做强做大是关键。首先是做强:通过打造王牌期刊,多点布局,培育品牌,以刊育群、以点带面,例如持续提升传统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向新兴交叉前沿领域延伸,打造高起点英文新刊,力争进入国际TOP5,形成领军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带动刊群内其他期刊的发展。其次是做大:要有规模效应,提升出版体量,以群育刊,通过虹吸效应吸引行业内的其他优秀期刊加入,将自营或者代管的期刊规模迅速拉起来,内容的聚集将为数据平台带来非常大的流量。 推动数字资源与期刊资源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在期刊数据基础上整合政策法规、产业信息、商业运营等完整周期数据资源,打造引领世界的政、产、学、研、商全方位知识服务的新型知识库。依托知识库建设一个集会议、图书、期刊为一体的高品质内容大数据集成平台,探索可持续的知识服务商业模式,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流程中的应用,提高内容生产、流程管控、发行传播的智能化水平。一方面探索可持续的知识服务商业模式,打造一个共创、共享、共赢的学术生态圈和商业ECO,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推动学术期刊内容走出去,热情参加国际竞争,构建中国学术期刊话语体系,服务创新驱动战略,支撑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升级、国际化发展。 学会大咖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贾明星: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 学会大咖谈|中国自动化学会李少远:助力产学研融合,推动自动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顶刊论文解读】用“魔法”打败“魔法”!木质纤维素“三素”分离法这样炼成 田间试验结果为,与当地常规土壤管理技术相比,黑土健康增粮关键技术能提高土壤有机质0.2~0.3个百分点,化肥减量10%~20%,使作物增产8%~15%。目前,该系列技术推广面积已达300万亩,辐射带动800万亩,为黑土地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奠定基础。 归国途中,他致信美国布朗大学罗恩·丘尔教授,深情写道:“那个名为中国的国家是我的祖国。”理由如此郑重,以至在颠簸的远洋轮船上,正受病痛之苦的应崇福,字迹依旧工整,不忍有一丝潦草。 该研究首次构建了规模最大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为深入理解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过程提供了全景视角,并为临床提升抗血管生成治疗疗效提供了科学方案。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和重大决策部署。白皮书指出,为筑牢海洋生态屏障,中国对海洋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作出系统安排,优先将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划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新能源云平台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全生态圈业务深层次地融合,聚集全数据要素。目前,平台已接入新能源场站超600万座,服务各类企业1.6万余家。 “目前,以传统通用航空和新型无人机产业为基础的低空经济正在蒸蒸日上。为了推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民航局统筹推进传统通用航空转型升级与新兴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在继续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的基础上,加强适航审定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低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安全运行监管,规范市场管理。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却让罗锡文在心中暗自琢磨:“何时不用人插秧就好了。针对广西农业发展的“堵点”,罗锡文还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提高农机企业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高社会化组织的服务能力,增强相关领域的科研力量。 记者10日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1月至6月,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35.2%。 10日发布的《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显示,黄岩岛海域环境质量优,珊瑚礁ECO健康。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宇翱、姚星灿、邓友金等人成功构建了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7月9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近日顺利完成深海试验航次。这是国内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首次在4000米以深海底开展深海矿产资源试开采试验,验证了“开拓二号”技术性能已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从国家药监局获悉,我国持续实施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等高端、创新领域标准研制,着力填补创新领域标准空白。 “然而,如何针对应用场景的需求,实现大片段基因尺度DNA在基因组的高效精准整合,仍然是整个基因工程领域亟须突破的难题。该工具能够高效精准整合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中大片段基因,成功实现了以RNA为媒介的功能基因在多种哺乳动物基因组的精准写入。 记者从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获悉,7月9日,第十七届马塞尔·格罗斯曼奖个人奖由该中心授予“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以表彰其领导最灵敏射电望远镜项目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而加强基础研究,增加经费投入是关键。在空间科学领域,“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 9日,应急管理部组织视频调度会,连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管理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管理局,分析研判近期强降雨及洪水发展形势,针对性部署当前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面对发展和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既关乎民族永续发展,也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拔尖计划”最早于2009年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旨在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助力学生成长为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 一个优秀的科创人才,仅仅拥有科学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足的。培养科创人才的重点是锻造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个性化的兴趣与人格。 上一篇:国土测绘司张继贤司长: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3版) 下一篇:中国三维地理信息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 与区块链等技术融合 |